自救

安心戲水防溺自救 游泳求生守則4堂必修課

要學會自救前,更重要的是要先判定環境是否安全,這才是最根本的預防機制,避免將自己推入險境。比起戶外的開放式水域,相對來說泳池游泳更加安全,畢竟溪、湖、海邊水域深淺不一,地形也不固定,景觀雖然明媚,但風險自然高出許多,因此若對自身泳技沒有信心(也請不要太過自信),建議還是以室內泳池戲水較為妥當。

小白勿入游泳池最深處

泳池區分大眾或比賽性質,運動中心大多以推廣為主,在建置時因應法規規範,池深大約120~160cm,長寬都有固定的標準,但無法舉辦正式比賽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最深處160cm對於游泳初學者可能會有壓迫感,某些成人甚至會產生快要滅頂的感覺。如果到了符合正式比賽的泳池,因為選手會有跳水、轉身這類技巧性的動作,因此水深更是高達180cm以上。所以每個泳池建制功能需求不同,進而衍伸後續開放的條件。運動中心和國小泳池比較符合一班普羅大眾所使用。專門辦理大型賽事的泳池,泳技沒有達至水準以上請量力而為。

把自救技巧練成習慣動作

其實不單只有旱鴨子會溺水,會游的人也會溺水。主要原因在於泳姿和自救觀念雖然理解但不熟練,要知道當遇到突發狀況時,一般人的頭腦基本上都是處於空白狀態,因為恐懼慌張而手足無措不知該怎麼辦。所以就算學會了自救、韻律呼吸跳、水母漂、仰漂這些手段,但只要緊急事故一發生,你沒有辦法下意識把這些動作流暢地做出來,那麼危險性還是相當高。所以游泳自救法即便學會了,平時還是要練到得心應手,才能在意外降臨時,處變不驚地施展開來。

身體有空氣就可以浮起來

根據救生員的描述,只要看到屍體是浮在水面上的案例,通常身體內都還保有空氣,也沒有把水吸入的跡象,因此才不會下沉。最有可能的原因,反而是因為心肌梗塞而往生。反觀真正溺水的人通常都會沉到水底,因為吸入大量的水,並且把空氣都吐光,身體密度加重後便會下沉。故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憾事發生,學會憋氣、換氣、漂浮的自救手段理應可以救你一命。

SAVE.1水母漂

這招的原理就是憋氣,讓身體有空氣就像氣球會浮在水面上一樣。水母漂的形式多元,無論是抱著膝蓋或手腳放鬆皆可執行,重點在於憋氣後身體必須放鬆漂在水面上。不過你可能會問:「憋氣本來就會浮出水面,那為什麼還要放鬆呢?」其實當肌肉處在用力過程當中會消耗氧氣,而水母漂需要靜待救生員趕來救援,因此待機時間較長。等待期間若不會放鬆換氣,那最後還是會發生溺水的問題。換氣技巧不難,只要把頭抬出水面就能輕鬆完成,雖然看似簡單,但還是有些重要關鍵必須理解:

  1. 身體只要一出水面就會開始下沉,當頭抬得越久、高度越高,身體就會沈得越深。所以換氣動作必須快狠準,換氣之前要先在水中把氣吐乾淨,抬頭起來瞬間吸氣就要沈下去。
  2. 換氣過程得用嘴巴吸氣,抬頭高度只要確保能吸到氣就好。有些人緊張會想抬更高才能安心吸氣,殊不知越用力下沉就越快,反而造成吸氣時間大幅縮減。

SAVE.2 仰漂

對於成年男性來說,仰漂會比較難做到,因為男性肌肉比重較重,下半身脂肪也少,所以在做仰動作會導致雙腳下沉,若沒辦法控制身體平衡的話,就連帶頭部都會跟著下沉。反觀小孩、女生,或是體型較豐腴的類型,浮力就會好上很多,主要原因還是跟先天生理構造有關。

仰漂的原理跟水母漂一樣,必須憋氣讓肺部充滿空氣才能浮在水面上。差別在於仰漂面朝上,只要一個不小心沈下去就會很容易被嗆到,所以仰漂要求的技巧性更重。建議可以在漂的過程中,雙腳做出踩腳踏車的動作,產生前進與向上的力量,進而讓身體留在原地不動。

SAVE.3 動態踩水

踩水這個動作很消耗體力,需要大聲呼救時才用得到。踩水其實就是游泳技巧,最常見的蛙腳、打蛋式、剪刀腳、蝶腳都可以使用,同時雙手往下壓產生向上的動力。

SAVE.4 比賽溺水

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會配置救生員,如果不諳水性可參加浮標組。真的遇到危急狀況,就請把泳帽拔起來甩動,救生員看到就會趕過來救你。當下需保持冷靜,不要瘋狂踩水亂叫,保持體力靜待救援,否則人還沒到就先沒力沈下去了。如果嗆到水,建議可以做韻律呼吸,深呼吸後,用吐氣去排除不適感。另外嗆到時身體會反射想要咳嗽,可以在水中咳到快沒氣時,再去轉換成水母漂,接著透過換氣吸氣的動作,繼續於水中反覆咳嗽,這樣就能盡快調節呼吸順暢。

Total
0
Shares
Previous Article
經典賽

2023年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 台灣隊全方位戰力評估

Next Article
肌少症

降低肌少症的健康風險 勤練上肢3式藥球訓練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