籃球運動傷害-預防

貫徹運動防護教條  遠離籃球運動傷害

在激情對抗的籃球運動中,場上球員的肢體接觸既頻繁又劇烈,籃球運動傷害也是很常見的受傷類別,為了長遠的運動生涯著想,保護自身的安全觀念與防護練習,絕對要比你光練三分球要來得重要許多。

這項競賽最容易受傷的部位,主要會從下肢開始盤點起,其中又以腳踝和膝蓋最容易受到外力的無情摧殘。

熟悉案發現場的受傷實例

導致腳踝扭傷的罪魁禍首,通常好發在球員執行跳躍、衝刺、急停、折返這類動作所造成。膝蓋軟骨、前後十字韌帶與半月軟骨的磨損問題,則跟跑動、跳躍、卡位及左右橫移這種會遭遇強烈碰撞的情境密不可分。

除此之外,手指最常見的莫過於吃蘿蔔乾,也就是在傳接球時因注意力不集中,亦或球速太快導致手指指尖直接撞擊到球體,造成手指韌帶與肌腱關節處受損,引發的腫症疼痛現象。肩膀受傷的案例則普遍屬於急性傷害,十之八九都是與搶籃板或跳球有關,每當爭球時遭受對方拉扯,只要阻攻力道過大就得承受脫臼受損的風險。

剛柔並濟 肌力與柔軟度必須兼具

想要在高張力的籃球賽場生存,首先強化身體素質與能力絕對是重中之重。把上、下肢的肌耐力建立起來,提升整體肌肉量來保護骨骼及軟組織,同時獲得能夠承受瞬間爆發力所帶來的衝擊抗性。

再者盡可能提升組織柔軟度,藉此增加身體活動範圍,避免因過激動作超過原本所能負擔的角度,造成更嚴重的運動傷害。

護具很好用沒錯 但切勿過度依賴

以預防的角度來看,並不建議一開始就養成使用護具的習慣。護具的確能夠提供支撐及保護力量,在復健後期幫助選手避免二次受傷,並且盡快適應賽場強度。

但回歸傷害本質而言,著重本身運動能力才是克服傷痛的根本。太早使用護膝、護踝的盲點在於,隨著比賽強度越來越高,自身力量卻沒有同步跟上,光靠這些「身外之物」遲早會超出身體所能忍受的負荷。

因此每當身體出現小傷小痛的徵兆時,代表累積的疲勞已經進入下個階段,建議適度利用支援道具來幫助我們度過眼前難關,但不代表從此之後可以高枕無憂,必須持續精進身體的素質能力,才有機會徹底擺脫傷痛陰霾。

把握黃金時間冰下去就對了

打籃球如果發生腳踝扭傷,第一要先看有無腫脹情況發生,若開始脹痛須以冰敷消腫降溫。前 24 小時或前 72 小時的冰敷時間沒有正確答案,建議只要腫脹沒消退就得持續冰敷,否則醫生或防護員沒有辦法進行後續的處理。

原因在於當下身體發生腫脹時,醫生用超音波檢測只會看見嚴重積水的黑影,必須等到消腫後才能評估實際受傷情形,再根據損傷程度去做治療與復健的工作。

砍掉重練 關節角度再建

腳踝復健首重修復肌群沾黏,由於扭傷和拉傷都會導致肌肉發炎,甚至引發傷口腫脹,但最麻煩的莫過於肌肉修復後,組織所產生的結疤問題。

結疤會影響關節活動角度,運動傷害防護員必須利用徒手推拿的方式,甚至是冰塊按摩才能排除結疤組織。排除後的步驟則落在肌力重建方面,這部分通常會和排除結疤組織一起訓練,因為扭傷代表踝關節鬆動,這時需要持續加強肌力,藉此提升關節穩定度。

受傷風險超高 注重運動防護維持健康

籃球是種接觸面積大,包含高衝擊性的競技運動,在這樣的運動特性下,碰撞受傷在所難免,重要的是在從事這項運動之前,身體是否已經準備妥當?

力量和心肺機能是否足以面對這樣的環境?畢竟運動能力不足將使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大幅提升,因此當身體產生酸痛症狀時,一定要提高警覺檢視身體是否過勞。

為了避免傷上加傷,建議尋求運動傷害防護員的援助,或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讓身體獲得喘息恢復,落實這些觀念可以幫助你在籃球領域上走得更長久。

Total
0
Shares
Previous Article
肌能貼紮-肌內效貼布

肌能貼紮/肌內效貼布一貼見效  減傷鎮痛的預防性護甲 

Next Article
職棒選手-運動傷害-防護

棒球選手該知道的運動防護大小事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