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棒選手因傷導致賽季報銷的噩耗時有所聞,對於熱衷這項運動的你而言,該如何妥善做好防護,避免提早結束本來大有可為的運動生涯呢?
其實球員上肢如肩膀、手肘及腰部核心通常都處於疲勞性損傷的狀態,下肢則因為滑壘過慢、踩到坑洞或壘包位置踩在錯誤的位置,導致腳踝扭傷的現象較多。為了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累積,事前觀察身體發出的警訊徵兆可說是格外重要。
玻璃人都是先從小傷小痛開始累積
肩膀大部分皆因過度使用積勞成疾,最終造成訓練傷害發生,故此無論是肩頸還是手肘部位,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發炎疼痛。發炎會出現「紅、腫、熱、痛」四個明顯主要症狀,可以透過觀察皮膚是否泛紅充血,或出現腫脹情況來察覺。
同時也能藉由觸摸來感受溫度是否比周圍組織高,最重要的是有無疼痛反應,總之必須對自己的身體更加敏銳才能趁早治療。因此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傷害,當疼痛感發生時,建議先休息一段時間,並且致力控制疼痛讓痛感降低。
冰敷、按摩、貼紮都是很好的方式,但有一點要注意,當患部正處於發炎情況下,任何按摩動作都必須先禁止,以免疼痛受到刺激無法抑制。
帶傷上陣必須付出代價
當受傷機轉發生時,短期盃賽的選手不可能不拼,所以帶傷上陣是極為常見的事情。選手在賽場上必須拿出成績,對於未來學業及職業都將大有裨益,因此即便身體部位有些不適,球隊也沒有安排運動傷害防護員的情況下,選手大部分都得咬牙上場。
站在選手角度來講,他們直覺會以變換動作的方式來避免疼痛產生,進而導致原本的動作跑掉。雖然代償性動作有好有壞得看情況,不過原本流暢的動作大多完美結合「省力」與「力量最大化」兩種特質,基本上都合乎運動力學的規範中;因此動作跑掉極有可能造成威力下降,甚至引發更嚴重的運動傷害,讓原本健康的組織部位連帶出現更多問題。
運動傷害防護助你重返榮耀
肩膀受傷可能是肩部的旋轉肌群傷害,也有可能是二頭肌的肌腱發炎,類似的痛感必須透過運動傷害防護員來釐清,確認傷害是如何發生,以及針對真正受創的部位對症下藥。
急性期主要以控制疼痛、腫脹、發炎等情況,等狀態穩定後需評估受傷原因為何,是肌力不足?訓練過度?還是出手角度錯誤?等問題確認後會依照受傷情況調整後續復健的課程。復健課程會朝著「活動度」、「力量」和「動作控制」這三項原則去著墨。
- 活動度:受傷會造成肌肉腫脹、發炎或結疤都會產生疼痛,活動角度勢必會受限。因此透過運動防護與按摩,以及專業的訓練幫助關節角度恢復正常。
- 力量:受傷後肌力體能往往會下降,原因在於受傷期間中斷訓練,受傷部位損傷造成力量流失。因此這個階段必須強調力量訓練,由肌耐力開始,依循肌肥大及肌力等能力去加強調整。
- 動作控制:當活動角度與力量恢復至七八成以上,就可以導入大量的技術訓練課表及菜單,為重返球場的最後一步做好準備。
心靈受傷一蹶不振
受傷康復後,卻回不去過往身手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。一般民眾在診所復健以不痛作為基本原則,但訓練量、肌力、肌耐力恢復的部分還不到位,因此受傷部位還是相對貧弱,在運動表現上就會顯得格外力不從心。
此外職業選手撇除生理因素,心理層面的影響也相當大。傷癒康復後重返球場,害怕二度受傷的陰霾恐會如影隨形,即便身體能力已回復到過往水準,但仍不敢全力以赴達到從前的水準身手。
另一種情況則是防護員見樹不見林,只針對受傷的地方去做處理,卻忽略整體動作模式已有變化,最終因為蝴蝶效應的影響,讓每個環節接連出錯,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惡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