棒球場上擁有銅牆鐵壁的防守,往往是冠軍球隊的基本標配。近年科學數據派的魔球風當道,針對打者習性的防守佔位與佈陣顯得日益重要,內外野的變陣應對雖然遭受批評會降低球賽精采度,但對於球隊戰績卻帶來無可衡量的實質助益。接下來將介紹內外野手的基礎守備策略,帶領球迷一窺球場上鬥智鬥力的防守奧秘與戰術門道。
外野手基本守備站位及補位部陣
撇除職業棒球賽事的特定部陣,正常棒球守備位置以平均分配性為優先考量。外野通常以中線二分法作為守備評估標準。面對右打者,中外野手會站在中線偏左的地方(主審視角)。左打者的部分,比較偏拉打,那中外野手就會站在中線偏右的地方,當然還是得區分每個打者的型態差異。
防守速度彌補漏洞破綻
左右外野手必須善於預判擊出的飛球落點,同時衡量自身的速度能力是否足以追上。看見打者站上打擊區時,必須自行評估左右兩側的距離,進而從中找出適合自己能力的站位,並與隊友的守備範圍互相搭配,避免出現沒有涵蓋到的縫隙,或是太過刻意站在線邊。
當守備教練發現佈陣漏洞問題時,就會透過特定手勢或口哨,告知提醒守備員該移動站位的方向。大多會依照外野手間隔是否平均衡,以及端看打者攻擊的熱區為何,一般來說外野手跟內野手會形成三角形的防守陣勢。
只能有一個頭 中間手是外野管區的老大
球打到外野管區會讓中間手優先處理,意味著不管球打到哪,只要中外野手喊聲,其餘外野手就要禮讓退開。
若用職責劃分來解釋,攤開來講中外野手就是老大哥,其餘外野手遇到他都只能在旁輔助。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,譬如中外野手衝刺狂奔了很長一段距離,同時左右外野手非常肯定能處理掉這顆球,那防守員必須以持續喊聲的方式壓過中外野手,這樣中外野手就會放給其餘外野手接殺。
但如果球打到三不管地帶時,就要看選手之間的默契如何,以及判斷這球誰比較好去處理。
內野手基本守備站位及補位部陣
內野一、三壘手要各自去判斷,球如果打在線邊附近,依照自己目前站的位置,有沒有機會把它阻擋下來?
畢竟每個人的守備能力都不同,如果防守員的位移距離比較大,那就可以稍微再離壘包遠一點,如果自認風險太高,那就以正常的站位距離即可,不用刻意勉強。
給短不給長 降低對方產生打點的機會
另外防守方也要依照比賽的狀況跟時間去臨機應變,像是球賽初期會採取基本平均的站法,藉此降低對方擊出滾地球造成穿越的機會。
不過當比賽進入中後半段時,一、三壘手便會逐漸往線邊沉退,並且盡量守在邊線附近,確保打者擊出「車布邊」的球可以順利阻擋下來。會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,越到比賽尾聲,就越不希望看到長打出現,如果擊球從邊線穿越,就會有很高機率上到二壘、三壘。
這時如果防守員可以守邊線阻擋下來,或是對方改打中間變成穿越安打,那最終也不過只是普通的一壘安打而已,這樣對球隊殺傷力來講就相對較小。簡單來說就是給短不給長。
兵臨城下的危機處理步驟
當局勢為一、三壘或二、三壘有人時,內野守備會趨前防守,所有野手就要縮小防守圈往前站。這時就要依照情況、比數、教練團的調度才能決定最終的站位。
每到一個Play要準備開始時,野手就會是依照教練團所下達的指令暗號,後退或深入、靠左或往右,預判對方要採取推打或拉打,偷點還是收打。每個站位都有它的含義在,不會一成不變不知變通,否則很容易被對手看穿,不小心就會上演劇場,被對方攻下大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