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因球員受傷而火紅的「肩關節唇」話題,其實和「肩盂唇」講的都是同樣一種組織,主要位於肩胛骨結構側邊,和手臂肱骨相連結的位置,呈現出三角形結構。具體形狀可以想像用手指握住棒球為範例,上面兩根手指頭分別代表「肩頰骨的肩峰」以及「身體前側靠胸處」。
下方沒有突出結構,但側邊形狀會類似握球的外觀。中心點為圓形軟骨組織,也就是所謂的肩關節唇。其作用在於連結肩胛骨跟肱骨,讓肱骨頭座落在肩關節唇的圓形底座上,中間長有韌帶跟肱骨、周圍肌腱和韌帶相連結,藉以維持上肢的穩定度。
並非運動員的專屬傷害
近期富邦悍將外野手林哲瑄的撲接意外,讓人聯想過去最有名的案例,莫過於洋基時期投手王建民所遭受得肩關節唇撕裂傷。
這類傷害的發生成因,通常在於過度執行反覆投擲運動,最終導致軟組織撕裂問題。至於釣蝦在新竹球場傷退,代表當下的衝擊力非常大,意味著這種創傷不單只會發生在運動員身上,倘若通勤時發生車禍,突如其來遭受巨大的意外碰撞,也有可能造成肩關節唇的撕裂傷。
開刀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解答
肩盂唇受傷,其實不單只會破壞肱骨關節的穩定性,力量傳遞受損與組織傷害的程度皆非常嚴峻,未來在日常生活上,肯定也會遭受到不小的影響。
症狀輕微或許有機會可以採取不動刀的復健方式,但若要徹底完全修復關節,就必須仰賴醫療手術的介入,修補軟組織周圍的韌帶肌腱,讓破裂的部分回到正常位置上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。
熬過艱辛的重建時光
當手術順利修補完成後,有兩件事情務必特別注意。首先是肩關節唇一定會比原本受損前還要牢固,你會發現關節活動的角度明顯縮小,畢竟組織修補後會被拉得更緊,因此這是必然的現象。
再者手術傷口必須持續觀察,如果復原情況不甚理想,就會產生結疤組織和沾黏現象,進而侷限關節既有的角度和力量。
所以運動傷害防護員會協助伸展患者的肌肉軟組織,透過按摩放鬆早已僵硬緊繃許久的關節,循序漸進逐步恢復身體正常的活動角度。
當然在漫長的復健過程中,必須靠著肌力與技術輔助訓練,才能有效加強提升肌耐力,避免日後相同的傷害再次發生。另外也會嘗試動作上面的調整或修改,藉此減低身體壓力,避免引發二次傷害,為往後重返球場做好充足的事前準備。
反反覆覆陰晴不定的復原進度
至於受傷後要花多久時間復健才能回到賽場?這個答案保守估計大概一年左右。
開完刀前半年,基本上都在關注傷口處理和結疤組織的清除工程,並且在可接受的範圍裡,同步執行關節角度活化的復健步驟。
當發炎情況獲得改善及控制後,運動傷害防護員此時會開始進行肌力和技術訓練,然而中間恢復的過程常會反反覆覆,讓患者心情跟著起伏不定。可能上週復健的關節角度表現還不錯,怎麼這週狀況不進反退?
追根究底,原因出在進行關節角度的復健時,成效會隨著肌肉和傷口狀況而有所變化。有可能是傷口復原不佳發生沾黏,或是恢復訓練讓肌肉產生疲勞緊繃,這些症狀都必須仰賴防護員的專業判斷,選擇最合適的方法來進行問題的排除。
做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場長期抗戰
在傷害開始復原的階段,請務必意識到身體恢復的進度,本來就會起起伏伏、時好時壞、陰晴不定。有時宛如春天後母面,有時又像初戀少女心一般令人捉摸不透。因此建議必須做好心理準備,相信自己也相信醫療團隊,建立正面樂觀的信念,才能避免精神上承受過多的壓力,拖慢身體康復的步調。